首篇~標準是指由特定機構針對產品、過程及服務等主題,經由共識,並經公認機關(構)審定,提供一般且重複使用之規則、指導綱要或特性之文件。
 
 我國之國家標準係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制定並經由經濟部核定,其形成演進與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
民國30年代後期,臺灣主要仰賴農業資源出口,故以訂定棉花、豬鬃、茶葉、花生油、香茅油、蔗糖等農產品標準為主。
民國40年代,發展勞力密集之輕工業替代進口,乃以制定再製鹽、醬油、火柴、牙膏、洗滌肥皂、衛生紙等民生日用品及建築用磚及鋼筋等標準為對象。
民國50年代為輕工業出口擴張時期,遂發展耕耘機、乳化塑膠漆、紡織品及其檢驗法、電容器、中文打字機、空氣調節機等標準。
至民國60年代,臺灣經濟以中間財及資本財進口替代為政策,以制定化工業原料及精密工業產品標準為重點。
民國80年代,面臨資訊化社會的來臨以及政府宣布以自由化、國際化為政策方針,故著重於資訊處理、電子資料交換、生產自動化、工程製圖、
 塑膠製品、塗料、兒童用品等標準制定。
民國90年代,則發展電磁相容、手持電動工具、家用電器、環境管理、綠建築材料、非典型肺炎(SARS)個人防護器材等標準。

 近10年來,除配合政府推動節能減碳及資訊化政策,積極制定LED半導體照明、太陽光電、風力發電、電動車輛、燃料電池技術、
生質燃料、能源管理、資訊技術、無線射頻識別等節能、新能源及資通訊應用等標準外,亦訂定機能性紡織品、無障礙設計、
輔具、家具日常用品等標準,以因應民生消費需求。

 本館標準、檢驗、度量衡文物數位典藏網站,歡迎點閱~
https://asmi.nstm.gov.tw/hom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