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和美地區是臺灣重要的織布工廠,日據時期當地以手工紡棉為主,後經由撚粗紗、撚細紗、做粗繩、做細繩,發展到手工用的裁縫線與粗布用的粗棉紗後,開始布料的生產。

 1960年代中期,和美地區的布類生產延伸到織帶的開發時,國人就開始自製研發織帶機,將織布機改良為生產用的織帶機,將機台的面寬更改規格,同時間引進國外織帶機(俗稱高速機),仿製高速機臺取代布機機臺以生產織帶。

 1969年改良稱為牛角台(花盤台)的第1代織帶機岀廠;1972年第2代改良增加上機箱拉手、下機箱花桃或花板;1983年第4代國人自製可生產4條織帶的主力機台出現,織帶機從早期一次僅能生產2條織帶到生產4條織帶。

 織帶機見證臺灣紡織業從模仿到自製的發展過程,2012年成為本館的典藏,常設在4樓的「衣技織長」展示廳,並定時運作讓觀眾實際看到織帶的生產過程,歡迎有興趣的觀眾到本館開放式典藏庫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