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局與本館聯手 啟動我國氣象防災歷程文物典藏與教育
 
 【展出藏品精萃】如下:
從颱風上方投下的投落送探空儀
50年前的氣象觀測器—福丁式氣壓計
可檢測0℃至400℃的溫度計檢校冰點爐與高溫爐
觀測地面以上30公里高空氣象的一公尺直徑的探空氣球
 
 本館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共同簽署「氣象文物典藏與展示推廣合作備忘錄」;來自中央氣象局的氣象觀測儀器由本館正式入藏,成為本館啟動我國災防科技物件蒐藏計畫的首批氣象防災觀測儀器15件,也是災防類別的第一批館藏品。因此本館自3月17日(週二)起至7月26日(週日)於開放式典藏庫舉辦「臺灣預見風-氣象災防觀測藏品展」,期望透過氣象觀測文物的蒐藏與展示,共同記錄科技對我國氣象防災上的影響,也讓國人有機會近距離觀賞專業的氣象觀測儀器。
 
 本館為國家級博物館,為建立臺灣災害防救科技物件的典藏機制,啟動我國災防科技物件蒐藏計畫,以記錄我國災害防救科技發展歷程。中央氣象局專責我國氣象、地震、海象、天文等業務,作為我國天然災害警報發布單位,提供防災作業所需之第一手資訊,其中氣象觀測為氣象預報重要的上游工作;不論是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觀測,或是災害性天氣(如颱風)的預報,都需要藉由即時資料的蒐集、監測,以及觀測儀器精準度的維持,才能增進天氣預報發布的準確度。這批儀器經由氣象文物典藏之策略聯盟下,由國家級博物館典藏、記錄與詮釋我國氣象防災歷程,使氣象觀測、地震觀測等災防文物,未來有機會得以在制度化的入藏機制下,獲得良好的保存、維護、修復,以進行展示與教育推廣。同時見證臺灣氣象觀測技術之發展,彰顯氣象作業在我國防災體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央氣象局葉天降局長特別引領氣象局各單位同仁共襄盛舉此次的藏品展開幕暨簽署儀式。葉局長表示,本次的合作使氣象觀測的科技物件能走進本館,感覺就如同為自家的女兒找到了好婆家,文物透過制度化的維護與展示,不但延續了文物的生命,也看到氣象儀器應用於氣象測報之外的附加價值。此外,葉局長也從氣象專業的角度說明,氣象儀器之特殊性,稍稍誤差都會造成檢測結果出現極大的誤差值,這都非常需要經驗累積才能了解。古早的檢測也並非不準確,只是隨著科技發展,加上同仁們的努力,誤差值會越來越小。再者,檢測結果的準確與否,並非一蹴可及,都是循序漸進改善的。未來也希望配合本館活動需求,陸續提供有助於教育推廣之資訊,讓民眾了解箇中奧妙之處。本館陳訓祥館長特別以百年樹人之概念,感謝中央氣象局的支持,成就本館於災防科技文物蒐藏之契機,期許本館同仁們未來能善盡本館優良管理人的責任,讓藏品能持續地延續生命,發揮教育功能,記錄我國災防科技發展歷程。
 
 由於颱風是臺灣主要的天然災害之一,以颱風為主題策辦的「臺灣預見風-氣象災防觀測藏品展」,其三大主軸:高空氣象觀測、地面氣象觀測、氣象儀器的檢驗校正。藏品展中可近距離觀賞中央氣象局為國人提供生活氣象的觀測儀器,例如可及時掌握颱風動態的投落送探空儀、日常進行高空觀測的探空氣球、50年前所使用的福丁式氣壓計,另外還有風杯式風程計、毛髮溫濕度儀等各種重要的氣象觀測與檢校儀器。現場另結合藏品展辦理「小小氣象綜觀站」的科學演示活動,開放給現場氣象局專業同仁以及現場參觀的觀眾體驗。有一群因為製作課程專題作業大學生進入開放式典藏庫參觀,當學生將酒精噴在溫濕度的感測計上,看到溫度下降、濕度上升時,驚呼著說:這很生活化,讓人很想動手操作看看,瞭解其他檢測設備的運作方式。另一位大學生說:以往對於氣象的概念只有新聞的預報圖,完全不知道原來背後有這麼多精密的儀器,還需要進行紀錄、分析,才能提供民眾預報資訊!另外,較年長的觀眾將太陽眼鏡,放到紫外線感測器上,與一旁的鏡片做比較,發現燈號改變,說:我的眼鏡真有防紫外線效果耶!
 
 本館配合氣象觀測儀器藏品展的教具設計與操作十分有趣且富有教育性,因展示的儀器都較為專業,DIY的區塊將檢測方式以較簡易的方式讓民眾體驗,包含溫度器、氣壓計、紫外線觀測等等都化成簡單的觀測儀,每樣都能動手操作,能引發學習的興趣。展期間本館結合藏品展辦理「小小氣象綜觀站」的科學演示活動,本館建議親子家庭可在假日進館體驗學習氣象觀測,也能在防患於未然的觀念下,共同做好颱風好發時節前的居家準備。
 
 
展示日期:109年3月17日(二)至109年7月26 日(日)
 
展示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地下一樓 長廊及開放式典藏庫
 
主辦單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