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永續食農養成記 點燃你的食農力 高雄食農教育既在地又國際
高市府農業局推動校園食農教育,持續舉辦教案徵選及專家輔導機制,110年度輔導12所學校結合高雄在地農(漁)物產發想設計教案,並攜手專業培訓的「農夫老師」協同教學,課程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讓市民朋友更加了解教案課程設計及成果,高市府農業局於3月18日至25日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北館1樓辦理「食農教育成果發表會」,為期7日靜態展覽,首(18)日上午10時舉行熱鬧滾滾的開幕儀式,現場除了頒發感謝狀給12所學校代表、農民老師等,開場由曾獲邀至「日本宮崎國際音樂祭」參與演出及多次榮獲全國音樂比賽特優佳績的三民區陽明國小管樂團表演《蝙蝠》,為活動揭開序幕。

 12校參與,型農當老師,認識高雄在地12種農水產作物
12所學校結合12種高雄在地物產設計課程主題,包含虱目魚、白玉蘿蔔、鳳梨、稻米、紅藜、雞、毛豆、菱角、薑、紅龍果、番茄、番薯葉,讓學生學習在地物產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高雄型農、青農或農民也從生產者變身為教師,進入校園,用在地農作經驗,提供「尚青且接地氣」的農業知識豐富課程內容。

 「樸淯鳳梨」洪明偉,與家鄉大寮區溪寮國小合作,帶領學童體驗種鳳梨植株、不同品種鳳梨特色、幫鳳梨蓋帽防曬、鳳梨採收食用及製作加工品,完整認識鳳梨生產加工的一條龍過程。

 「果然紅農藝生活」蔡佳蓉及「陽光果子」鄭蕙玲,攜手美濃區福安國小以「瀰濃白玉」為主題,透過課程讓學生了解美濃如何在國際貿易壓力下,找到白玉蘿蔔替代菸葉,成為在地冬季重要經濟作物;也學習極端天氣對作物生長的影響,透過捏蘿蔔葉乾飯糰及品嚐,體驗農家全食材利用的智慧。

 「善耕農產品生產合作社」林品雯與吳思瑩,與鳳山區中山國小附設幼兒園合作「米寶的一生」,透過繪本及實際帶領孩童進行插秧體驗,認識稻米的一生,讓孩童知道農夫下田的辛勞,珍惜土地。

 課程接軌永續發展目標,培養學生永續食農素養
110年度12所學校課程設計都接軌聯合國2015年發佈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應相關之17個核心目標,在食農教育課程中,教導學生關注國際未來趨勢,重視生態、環境、糧食、氣候變遷以及水陸域生命,培養永續發展的觀念。
龍華國中是高市府農業局推動食農教育多年來首家參與的國中,學校鄰近的左營蓮池潭周邊地區,日治時期為全台最大菱角產區,但隨著左營都市化,菱角田逐漸消失,以「高雄的黑元寶:菱角」為主題,結合社會科領域的調查研究,引導學生從社會、環境、經濟及文化變遷角度深刻認識菱角,對接SDGs的目標11永續城市與社區、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等。

 燕巢區深水國小以「深水友雞蛋」讓學生親身體驗友善飼養、動物福利,透過課程的實施讓學生學會感恩與分享,連結SDGs的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以及目標15陸域生命。

 彌陀區南安國小學,學校發展結合漁民老師,發展特色食魚教育,帶領學生認識家鄉的漁產業特色「虱目魚」,並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合作運用「永續海鮮」設計桌遊,了解不同水產及養殖方式,會有食用優先建議的差異,培養永續海鮮的知識與意識,讓孩子對家鄉及永續食農有最真切的連結。

 課程讓學童產生正向改變,3月18至25日成果展邀市民觀展
高市府農業局局長張清榮表示,經過食農教育課程洗禮,學校紛紛反映課程知識及體驗活動對學生的正向改變,譬如:陽明國小附設幼兒園的「憨吉葉仔」課程,透過麻布袋種番薯、蕃薯葉子敲染體驗等,引導孩童認識並喜歡番薯葉,從原本一口蔬菜都不願嘗試,開始願意帶回家請媽媽料理!

 3月18日至3月25日的食農教育成果展,包括學校自製富特色的教具(永續海鮮魚卡、產蛋雞窩、水桶稻、大型蘿蔔圖卡等)、成果紀錄影片等,現場並提供拍照打卡牆讓民眾跟高雄農水產物合照;週末另有「高雄食農教育物產地圖知識王」答題贈獎活動以及故事媽媽的有機宣導活動,希望讓高雄市民在寓教於樂中,更加認識高雄食農教育特色及在地農產的美好,成為高雄農業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