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亨立希.巴斯發明自動鑄字機,將機器的動力由手搖改為電力或是瓦斯,不僅每分鐘可鑄120-150個鉛字,且除了鑄活字的機種外,還有不同機種可鑄行條、空鉛、標題字、專字等,使鑄字的效率提高不少。

 自動鑄字機對臺灣的活字印刷產業影響相當深遠。創立於1928 年的中南鑄字廠是當時知名的鑄字行,在第二代朱老闆接手經營後,開始思索正體中文楷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也認為一昧的複製實在不妥,於是他採用了風行字的優點,重新整修了一套新的楷書,製做成鋅版,再送到日本雕刻成銅模。

 負責雕刻的日本公司看到這套字,非常中意,開出免費幫他雕刻並以複製一套字體稿留存在日本為條件。當時一套銅模造價要300 萬臺幣呢!可是朱老闆並沒答應。後來中南靠著這套字,加上擁有全臺首部電動鑄字機,生產速度快,又可以買到不同字體,便躍升為臺灣最大的鑄字行了。

 本館「訢心相印~印刷文物特展」曾經於104年6月海外巡展澳門科學館,「自動鑄字機」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展出文物。澳門科學館撤展後,常設展出於本館地下一樓開放式典藏庫,歡迎有興趣的觀眾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