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文化局首次普查建檔廟宇文物,邀請鹿溪文史工作室、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及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等團隊,為百年延平王廟的文物進行檢測......

 你知道科工館設有「科技文物健檢中心」嗎?科工館擁有重要檢測用文物設備,可分析及判定文物材質,接受外界委託進行文物的健檢及修復,傳承博物館文化資產保存。歡迎有需求單位洽分機5207 吳先生
--------

 花蓮延平王廟是先民拓墾後山發祥地,自1859年建廟迄今,已逾160年,花蓮縣文化局及廟方趁著「清屯」日至農曆年前間,首次盤點200件多文物,並將已有170年歷史的延平郡王鄭成功開基神像等15件古物進行科學檢測,探尋文化資產價值,分析結果預計今年底出爐。
 
 花蓮縣文化局首次普查建檔廟宇文物,邀請鹿溪文史工作室負責人莊研育、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長李建緯及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研究人員吳慶泰等團隊,為百年延平王廟的文物進行檢測。
 
 文化局長江躍辰說,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98萬元,執行「108-109年花蓮縣花蓮市延平王廟文物普查建檔暨潛力古物研究調查計畫」,趁著「清屯」日以後,協同主委李建興將廟內重要神像、令旗等15件文物自神龕請下來,利用紫外線(UV)、紅外線(IR)、X光及手持式X─射線螢光分析(XRF)等科學性檢測,分析這批重要文物的工藝技法和文化資產價值。
 
 他說,依據「文物普查與暫行分級作業手冊」,團隊為廟內文物普查建檔,並針對具有文化資產價值潛力的特別文物,進行科學性檢測,後續再依「文物資產保護法」,待鑑定出爐,若列入國家或縣定列冊的歷史文物,文化局將輔導延平王廟、補助經費,進行保存歷史物件作業。
 
 計畫主持人莊研育說,檢測文物包括傳說咸豐年間黃阿鳳迎來十六股開墾的「開基延平王神像」、「咸豐元年款黑令旗」、「關聖帝君神像」及「復興庄先賢祿位」等15件文物,使用分析儀為文物進行檢測。
 
 他說,紅外線能判別文物上的碳反應,可看到肉眼不可見的年久墨跡和落款;X光則能了解文物「內部結構」,透過科學檢測數據,協助研究人員考證文物的工藝技術,進而發現歷史訊息和文化資產價值,以利後續提送古物審議,並進行更妥善的保存維護。
 
 其中最具關注的「開基延平王神像」,寬15.5公分、深12.5公分、高27公分,據地方口述歷史,相傳是先民黃阿鳳在1851年,自台南府城恭請至花蓮十六股供奉的神尊,並隨著地方開墾成為信仰和生活中心。另外,鎮廟之寶延平王令旗、刻花東溪窯筒形爐等,均自清代流傳迄今。
 
 轉載自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amp/news/life/breakingnews/3045830?fbclid=IwAR3CeRbwvb8q7Mq13wsA9HkFaL4KYAt1mdJybTpU0F6H_HebWaW2qdPDzbY
圖:記者王峻祺